|
本帖最后由 darren 于 2012-8-22 17:21 編輯
中國工程--關于設計院的一點認識(一)
目前,國內煉油化工設計院大體上分為三大類:綜合類、特色類及社區類;與醫院等服務系統差不多。
綜合類設計院都是比較大型的設計院,建設部為解決綜合類設計院業務拓展問題,特別發明了一個綜合資質。目前綜合甲級企業已經超過20家。
煉油行業綜合甲級比較強的設計院為:洛陽院(LPEC)及北京院(SEI)。由于歷史原因,90年代中期以前,兩家設計院幾乎承擔了國內煉油投資90%以上的設計任務,目前兩家設計院人數均超過2000人。煉油領域兩家獨領風騷,目前仍具有部分壟斷優勢。中石化新增中大型投資項目,均為兩家瓜分。北京院由于靠近中石化總部,得益相對多些。中海油、中石油及中化等大型集團市場也基本由SEI及LPEC把持。不過,這兩年有所變化,由于中石化總部領導腦殘,壟斷思維嚴重,一度阻止SEI及LPEC為中石油,中海油及中化提供服務。業內聞名的錦西石化事件,導致中石油開始扶持自己的設計院,主要是華東設計院(CEI)及最近并入的寰球設計院。慫恿華東院高價從LPEC招聘設計專家,曾一度鬧上法庭,最終不了了之。但由于歷史原因及管理問題,華東院要想進入第一梯隊,尚需時日。
化工行業設計院經歷了出生入死,鳳凰涅槃的過程。由于化工部撤銷,行業內九大設計院突然間成了沒娘的孩子,需要自己養活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被放養,結果一群羊變成了一群狼。他們迅速找自己的定位,找市場切入點,得益于國內外大的投資環境向好,很快發展起來。尤其以中國成達(化八院),五環科技(化四院),中國天辰(化一院)等發展的比較好。中國寰球并入中石油,獲得了很好的發展空間。化工部九大設計院轉型工程公司比較成功,尤其是中國成達,競爭力比較比較強。由于化工行業大多采用工藝包引入模式,化工設計院以管理及工程化能力擅長,但缺乏核心技術。煉油行業設計院很早就注重技術國產化,因此大多煉油技術已經比較靠近國際水平,技術引進較少。
新手初來乍到,請各位指教,未完待續
某網友補充:關于中石化領導不讓LPEC承接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事都是很多年前得事了,而不是最近兩年,最近已經沒有限制了,關于華東院從LPEC搶人的事,最后也不是不了了之,最后的結果是LPEC勝訴,華東院為每個從LPEC到華東院的人支付LPEC5萬元錢。不過這也是七八年前的事了。雖然華東院從LPEC挖了不少人,但是挖走的真正技術水平比較高的人并沒有,所以華東院現在根本無法與LPEC和SEI抗衡。
中國工程--關于設計院的一點認識(二)
截止到上世紀末,煉油行業除了LPEC及SEI外,主要就是中石化及中石油兩大壟斷公司旗下的各分公司(各地煉油企業)所屬設計院,其主要任務就是為企業的技改技措、檢維修項目提供設計服務。也配合LPEC及SEI,提供小裝置、系統工程等配套項目設計任務,簡單來說就是承攬一些兩大設計院不愿意承攬的項目。中石化系統有茂名設計院、鎮海設計院、荊門設計院、武漢石化設計院、安慶石化設計院、高橋設計院、金山石化設計院、洛煉設計所、燕山石化設計院、石家莊煉廠設計院、勝利煉廠設計院、青島石化設計院等,中石油旗下有大連七廠、錦西石化、錦州石化、撫順石化、大慶石化、蘭州石化、烏魯木齊石化、獨山子石化等設計院。這些設計院均不用負責市場營銷,背靠大樹好乘涼,過著衣食無憂的優雅生活。各設計院之間沒有競爭,工資獎金由直屬上級煉廠統一發放。
在此期間,化工行業除了前面所述九大設計院之外,各省級也都建有自己的省級設計院,人員規模大多在50人至300人之間,主要從當地的化工系統承接中小型項目。由于化工投資日趨大型化,省級化工設計院日子艱難,競爭力比較弱。但由于事業編制原因,工資發放還沒有問題。
綜合來講,直到本世紀初,無論是LPEC、SEI等綜合設計院,還是前面提及的廠屬、省屬設計院,均是相處和諧,一潭死水狀態。沒有競爭,沒有壓力,也沒有**。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國內投資持續過熱,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獨領風騷,GDP一躍而成為全球第二(但是人均GDP僅僅排在99位,98位是阿爾巴尼亞,題外話)。巨大的持續的投資增長,造成設計人員巨大的缺口,尤其是民營煉油化工企業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原有的市場格局被打破,設計院進入了市場激烈競爭,此消彼長的春秋戰國時代。
中國工程--關于設計院的一點認識(三)
2002年初,中國石油化工設計行業發生了一件堪稱里程碑的事件,盡管很多人不關注不了解,但對于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來說,這件事情的影響是非常重大和深遠的。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無法合上。設計行業從此打破平靜,進入了一個改制、兼并重組、收購發展的新時代,設計隊伍人員數量每年都以兩位數的增長率在快速增長,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神話。
這個偉大的事件就發生在青島。原青島化工設計院,成立于1977年7月, 2002年1月青島化工設計院從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中改制分流、并與原青島橡膠工業設計院合并重組,成立青島英派爾化學工程有限公司(簡稱英派爾公司)。公司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將打造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現代科技型民營企業。
當時的**大環境正處于國企改制分流大潮之中。中石化集團等大型央企響應國家號召,開始推動買斷工齡,改制分流的工作。設計院的改制在中石化系統推進的非常快,一方面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另一方面,財富效應的導向打開了這些廠屬設計院領導心中的魔盒。搭乘最后一班瓜分國有資產的快車,享受國家財富的盛宴成了共識。改制后,中石化不僅給項目,還要求扶上馬,送一程等等一系列激勵政策更加推動了改制的步伐。不到三年的時間,中石化系統大部分設計院均成功改制,從國營企業改制為民營設計企業。一度產生了若干家獨具中國特色的公司名稱:“xxx設計院有限公司”,這個不倫不類的名稱曾讓很多人莫名其妙。
在此期間,各個省級化工設計院也響應國家號召,迅速轉型改制。當時,由于國家政策限制,設計行業資質準入門檻較高,尤其是對民營企業,想獨立申請資質幾乎不可能。這些擁有豐富資質的省級設計院頓時成了香餑餑,有的設計院尚未改制,已經在洽談轉讓了。
中國工程--關于設計院的一點認識(四)
中石化系統廠屬設計院及各省屬設計院得益于規模小,競爭力弱,國資委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里,他們才通過改制分享了國有資產的盛宴。但是,這些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卻無法砸到類似LPEC、SEI、CEI及化工部九大設計院身上,因為他們做的太好,競爭力太強。當時的改制環境是:誰弱誰才有機會。在這個前提下,前述這些大設計院的領導即使羨慕到了垂涎三尺的程度,苦思冥想,打了若干次報告,做了許多次努力,但最終一切都變得徒勞,分享盛宴的邀請函始終拿不到。在九大設計院里面,唯一能夠有機會參與分享一些殘羹冷炙的是位于合肥的第三設計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化三院在九大設計院里面是競爭力與效益比較弱的一家。柿子撿軟的捏,結果,好運就降臨到了化三院。化三院的部分人員通過曲線救國的形式,分享了一杯羹。
1963年3月,經化學工業部與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商定,成立“化學工業部淮南化工設計院”, 1965年3月,更名為“化學工業部第三設計院”。經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2001年6月5日國經貿企改〔2001〕538號文《關于同意設立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復》批準,化三院聯合中成股份、環科院、省技術投資和淮化集團作為發起人,以發起方式設立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5,021.24萬元。 主發起人化三院以工程設計和總承包業務相關的凈資產(包括生產經營設備、設計生產樓及相關的土地、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和流動資產及其相應負債)作為投入,并將與投入資產相關的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工程總承包等相關資質與業務轉入股份公司,同時將從事上述業務的專業技術、生產、經營及相關的管理人員全部轉入股份公司。經評估確認,化三院投入股份公司的總資產、總負債分別為7,010.65萬元、2,989.41萬元,凈資產為4,021.24萬元,按1:1比例折為4,021.24萬股,占股份公司總股本的80.08%;其他四個發起人以現金共計1,000萬元投入,按1:1比例折為1,000萬股,占總股本的19.92%。
2007年07月12日,東華科技登陸A股資本市場,開創了石化行業設計院上市的先河。公司高管人員一夜之間身價倍增。公司董事長丁叮先生持有60萬股,其他人員持有5萬股至30萬股數量不等的股票。07年10月,股票價格曾經到達134元的歷史高位。截止目前,經過擴股,丁叮先生所持股份的身價已經超過了5000萬元。
中國工程--關于設計院的一點認識(五)
政府無論是出于給國企減負,甩包袱的想法,還是出于從宏觀上抓大放小,給非國家戰略影響企業一條自由之路的初衷,無論如何,改制的客觀結果是,國資委將這些溫室里圈養的一群綿羊突然趕出了羊圈。改制初期,并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持樂觀態度,畢竟要自謀生路。但是,持續高熱不退的投資給設計院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了很好的社會大環境。被趕出羊圈的群羊突然發現了外面大草原的廣闊天地、無限風光。原來思前想后、忐忑不安的心情突然改變了。
分析國內工程公司的發展,尤其是設計院格局的變化,無亂如何都無法回避“地煉”,尤其是“山東地煉”這個話題。“地煉”,這個頗具中國特色的一個專有名詞,在石化行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性詞,也是一個讓各階層、部門愛恨交加的代名詞。地煉,尤其是山東地煉這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就是中國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縮影。“萌發-打壓-發展-打壓-壯大”,整個發展過程,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聽話完蛋,突圍發展”。
早在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嚴格限制發展小煉油廠和取締小土煉油爐的通令”。通令指出:截止一九八0年底,國內已建成年加工原油能力二萬噸至三十萬噸的小煉油廠二十二個,總加工能力為三百四十萬噸,一九八0年實際加工原油一百八十三萬噸。此外,油田所在地區的一些公社、生產隊和少數社員群眾,還私自建了一大批土煉油爐。據調查,僅山東勝利油田周圍十個縣的四十二個公社、一百四十三個大隊,就有土煉油爐四百零四臺。由此可見,山東地煉的淵源已久很久遠了,整體貫穿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歷程。
八十年代,國內所謂的大煉油也不過是在100萬噸左右處理量,最大設計能力不超過500萬噸,實際加工能力遠遠達不到設計規模,因此當時定位小煉油廠的規模是在30萬噸以下。1998年底,國家開始對地方煉油企業進行清理整頓,這個工作在1999年正式開始,歷時兩年多,山東省共關閉了19家煉油廠,最后全國保留了82家煉油企業,其中山東保留了21家(包括瀝青和潤滑油的生產廠等)。這保留的21家就是山東地煉發展的種子,盡管不斷遭受來自中石化等壟斷集團的不斷打壓(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中石化要在青島建大煉油,曾經很政府地要求山東地方關閉1000萬煉量,這種無法、無知、無恥的要求,被業內傳為笑柄,中國壟斷企業綁架政府的行為由此可見一斑),但是,山東地方政府虛與委蛇,最終還是保護了這些地煉的發展,畢竟山東的GDP里,地煉的貢獻不可小覷。筆者一直認為,煉油應該是個開放的市場,國家應該依法從質量、環保、安全等方面提出嚴格要求,無論國營民營均應統一標準,同一個起跑線。筆者曾經從美國的東海岸到西海岸考察數家小煉油企業,已經生存發展幾十年,發展的都很好。中國地煉目前面臨的壓力是史上最大的,盡管被行政關閉的壓力已經取消。原則上說,如果地煉全部按照國家現行的稅法、環保、質量及安全要求,可能都要自行關閉。中石化等壟斷集團的優質原油不用納稅,而地煉企業,沒有原油指標,只能煉制M100,380等劣質燃料油,還要加收燃油稅,在這種狀態下,民營地煉還能開工運行,堪稱世界奇跡,個中緣由,只能用變戲法來研究了。 山東地煉目前到底有多少家,可能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總體煉油規模突破5000萬噸應該是個保守的估計數值。山東地煉的奇跡之處還在于,山東地煉是個和諧的大家庭,沒有出現中國很多行業內斗的劣習,相反,相互幫助學習提高的團隊精神表現的很突出。很多煉廠加工總流程一樣,裝置配置規模一樣,設計圖紙一樣,甚至加工制造的供貨商一樣。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大多也是從東明石化、京博石化等種子單位里培訓出來的,師出同門。其結果,整個山東地煉基本都是同袍兄弟姐妹,考察過一個廠,基本就等于考察了整個山東地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