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_large_uULa_3f16000a54f35c41.jpg (16.25 KB, 下載次數: 13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5-31 19:07 上傳
“中國石油大學”校名、校牌背后的故事
余世誠
如今,“中國石油大字”這塊金字招牌,在古長城腳下和渤海之濱光耀天下。可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今天我要向石大青年學子們講的,就是這塊金子招牌背后的歷史故事。
我敢說,無論是在“北京八大學院”這些老兄弟院校中,或在全國的老高校間,都很少有像我們石油大學校名和校名書體如此之多的變化,從而產生了如此豐富的故事。
一•毛澤東書體的“北京石油學院”
1953年的十月一日,北京石油學院最早的千余名師生員工,會聚在海淀區九間房村半是田野、半是建校工地的校園上,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開學典禮。從此,在新中國的教育史上,出現了“北京石油學院”的大名。可是,那時我們還沒有正式的校門,只是在校園西側搭起一個簡易牌坊,上書“北京石油學院”六個大字。這六字是誰寫的呢?一看便知,那是敬愛領袖毛主席的字體。
毛澤東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他還是位大書法家。他的草書,骨神兼備,龍飛鳳舞,俏俊飄逸,豪放酣暢,有強烈的視覺美。新中國成立后,許多高校請他書寫校名。1950年3月他給北京大學書寫了新校名,6月給清華大學寫了新校名〔而且一連寫了六幅供挑選〕,此后又給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寫了校名。可是,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大家,我們北京石油學院的校名,雖然是“毛體”,但并非由毛主席親筆手書,而是從他已發表的字跡中選拼而成的。
曾經參與這項選拼工作的老圖書館長王裴慶先生,生前曾給筆者講過,那時毛主席手書公開發表的還很少,從中選出我們校名的六字,并且讓它們相互諧調而顯示出神韻來,并非易事。王老回憶說,尤其“學院”二字,他們拼對了許久,才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此后,我們的校牌、校旗、校徽,都使用了老教工們精心拼對出的這一“毛體”書法。我們要感謝老教工的勞動,更要感謝毛主席,他的書體為我們北京石油學院帶來好運。1960年北京石油學成為全國重點高校。
然而我們還是為沒有得到毛澤東的親書而遺憾。我想,我們學校地處北京,石油部領導余秋里等又深得毛主席器重,如果向他求六字校名墨寶,還是有可能答應的。如果毛主席真的題了“北京石油學院”校名,我們學校或許能占些光而少遭些挫折。可是……
b_large_w0IT_6901000f2c275c44.jpg (20.7 KB, 下載次數: 1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5-31 19:07 上傳
二•多變的“華東石油學院”校牌
北京石油學院在祖國的首都風光了十六年,“文化大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10月,被迫奉命遷到了山東東營地區。學校損失過半,元氣大傷。但是,不幸中之大幸是,校名雖改稱為“華東石油學院”,而學校并沒有被取消或解散。
我們這些老教工們,忍辱負重,在這塊鹽堿灘上苦苦地爭扎著,為維持新中國這第一所石油高校的繼續存在奉獻了再奉獻。起初,沒有校門,自然也就無需校牌。后來有了校門,校牌上是以仿宋體寫著“華東石油學院革命委員會”字樣。再后來又用毛澤東書體描上校名,只是把“北京”改成了“華東”。再再后來就不太講究了,校牌、校旗或公用信箋、信封等需要校名標志時,有的用“毛體”,有的用印刷體,反正學校社交活動很少,校名標志也不被關注,校名用什么書體都無所謂了。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學校進入恢復、發展新時期,華東石油學院開始新生。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為推行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在老校長楊光華教授的倡導和支持下,學校請了許多美術家、書法家和雕塑家,為我校創作了百余件藝術品。在校辦主任林世洪的辛勤努力下,籌建了藝術館,館中收藏了舒同、啟功、吳作人、傅抱石、董壽平、許麟廬、周懷民、于希寧、肖勞、宋步云、崔子范、沈鵬、李鐸、陳天然、范曾等著名書畫家的作品。這些書畫作品和座落在校園的雕塑藝術,大開了我們工科院校師生的眼界,增強了大家的唯美意識。特別是這些書畫作品的邊款中大都題有“惠贈華東石油學院”字樣,這就使有的校領導和教工們在思考,不一定非得由政界要人來為我們題寫校名,這些書畫藝術家寫得就很好。
1986年2月校黨委機關報在變更報頭時,率先換上了由劉開渠先生手書的“華東石油學院”校名。
劉開渠是中國現代雕塑大師,曾領導屹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和建造工作,歷任中央美院副院長、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1986年在他八十二歲的時侯,為我校設計和制作了老一代石油地質學家、玉門油田開拓者孫健初塑像。他在為我校創作孫健初塑像時,也為校報題了校名報頭。他為我校題寫的校名,蒼勁有力,字字似有雕刻之功。可惜的是,不久我校便更名“石油大學”,劉老的墨寶未及被廣泛采用。
b_large_hQRl_04bb001062e35c43.jpg (8.63 KB, 下載次數: 13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5-31 19:07 上傳
三•范曾與“石油大學”校牌的結緣
1988年2月,國家教委批準我校更名“石油大學”,并決定實行北京、東營兩地辦學,學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校名更新之際,校領導應廣大師生員工的心愿,決定請書法藝術家來題寫“石油大學”校名。時已風華正茂的中青年書畫家范曾,成為我們首選的對象。
范曾,1938年生于江蘇南通詩書世家,1955年考入南開大學學習歷史,1957年轉入中央美院學習中國書畫。畢業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1978年調中央工藝美院任教。1984年入南開大學創辦東方藝術系,任系主任、教授。他創作的國畫人物,造型準確,栩栩如生,筆墨酣暢、大氣,在海內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聲望。范曾的書法,特別是他的榜書,沉穩中透著秀氣,有很強的個性和特色,頗受收藏家器重。前華東石油學院藝術館藏有他書寫的一軸中堂,上書“砥礪品學”,給師生們留下深刻印象。
為求范曾先生書題校名,校辦主任林世洪拜托曾多次采訪過我校的《中國環境報》、《人民日報》的老友高樺、歸長根先生轉告其誠,終如愿以償。2008年春,學校收到范曾先生題寫的“石油大學”校名墨寶,可謂墨氣充足,瀟灑淋漓,立即依樣鐫刻和制作了校牌,隨之舉行了揭牌儀式,懸掛在校門之上。稍后,范曾先生又為《石油大學報》、“石油大學出版社”題了名。1989年筆者主編和出版《石油大學校史》時,也是請范曾先生題的書名。一時以范曾書體的校名,出現在校園許多標志物上,可謂滿園生輝。
當時,按照主管領導石油工業部的設計,石油大學有一個很大的建制。石油大學校本部設在北京,下屬四個辦學單位,即: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大學〔北京管理干部學院〕和石油大學〔廣州培訓部〕。這五個單位地跨一省兩市、大江南北,且都冠以“石油大學”校名。就像散發廣告一樣,把范曾先生題寫的校名從山東散發到北京,從北京散發到廣州,范曾手書的這塊“石油大學”招牌很快火遍了全國。
范曾先生的書法也由此在石油大學、石油系統乃至全國迎得了更為廣大的觀眾。
當時廣州有多位朋友打電話向我訴說:“常常看見你們石油大學的汽車在市區跑,上面印有范曾寫的校名,真的好好漂亮啊!”顯然,他們看到的是石油大學廣州培訓部的車輛。
想想著,在我們校名變更、喜遇發展機遇之際,范曾先生多次為我們揮毫題名,學校借書家增色,書家也借學校揚名,這是多么美好的緣份呀!但是,天有不測之風云……
b_large_u9XJ_3f1400084b895c41.jpg (7.26 KB, 下載次數: 13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5-31 19:07 上傳
四•風波引周折
1989年春夏之交那場政治風波之后,華東校區那塊由范曾書寫并被精心鐫刻的校牌被摘下來了,換上了老一輩書畫家吳作人書體的新校牌。吳作人,1908年生于蘇州,歷任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在中國書畫界有很高威望。前已述及,我校華東校區在籌建藝術館時曾求得吳老一幅墨寶,上書“覺退乃進,自滿必毀”,這位八旬老人寄望我們要謙虛謹慎。校辦張岡主任請人從吳老書法作品邊款中選拼出了“中國石油大學”六字,制作了新校牌掛出。吳老的字古奇酣暢,疏密有致,頗為耐讀。特別是校名上加了“中國”二字,反映了師生的愿望,更引大家的注意。
可是,這校名上冠以“中國”二字,與當時上級下達的紅頭文件是相悖的。此前在更名“石油大學”時,學校曾努力爭取過冠以“中國”二字,且已有一些學院更名為“大學”時冠上了“中國”字樣。但我們沒趕上那陣“中國”風,而沒有被批準。所以,從吳作人書體選拼的這塊“中國石油大學”校牌,只掛了一個多月,就被取了下來。緊迫中,換上了由華東校區黨委書記兼校長華澤澎題寫的“石油大學”校牌。
華澤澎教授,1929年出生在天津書法世家,其伯父華世奎是清末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大家。華教授自幼喜愛書法,一生不斷揮毫弄墨,其作品在校內外廣有收藏者。他題寫的校牌,在華東校區使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與此同時,校報的報頭還一度使用過“毛體”,即從毛澤東手書中選拼了“石油大學”四字。但從效果看,氣韻不夠貫通,遠遠不及原“北京石油學院”時的“毛體”。此外還使用過“江體”,即從江澤民總書記給我校題詞中摘出的校名。也是因為效果不佳,只使用了很短時間。
在北京校本部和北京校區,則一直使用著范曾手書的“石油大學”校牌。1993年校慶四十周年時,無論是華東校區或北京校區,凡石油大學校本部的下屬單位,均恢復了原范曾先生手書的“石油大學”校名標志。
2003年校慶五十周年時,筆者受校本部和兩校區的委托,在主持續編、再版《石油大學校史》時,再次使用了范曾先生的原題書名,并在扉頁上首次刊發了書者范曾的署名和印章。
幾經周折,范曾手書的“石油大學”,從一幅書法作品而成為我們學校穩定的標志和符號。
b_large_MByG_04bb001063515c43.jpg (68.51 KB, 下載次數: 13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2-5-31 19:07 上傳
五•一個校名兩地書
進入新世紀,石油大學突飛猛進發展,華學校區和北京校區很快都成為“萬人大學”。2004年,石油大學可能“冠名中國”的消息頻傳,令兩校師生員工為之振奮。此時的兩校區,在實事上已發展成為兩所學校,兩校不約而同地都在想方設法聯系范曾先生,請他再題“中國石油大學”,為學校更名升格時備用。
華東校區行動較早。那是2003年鬧“非典”時,范曾先生因避疫情一時“困”在了濟南,住在南郊賓館作畫。華東校區得知消息當即派員赴濟南,找到時任濟南市府秘書長的一位校友,請他協助向范先生求字。這位秘書長校友,曾負責接待和熱情照顧過困濟的范曾先生,他們是朋友。校友得知母校將冠名“中國”,十分愉悅,滿口答應效力。但是,“非典”已經解禁,范曾先生已經離開濟南。這位校友說,請學校放心,一定盡快與范曾先生取得聯系,盡好完成任務。不久,學校就收到了范先生新手書的“中國石油大學”。
北京校區是在前石油大學總校校長張一偉的關照下,由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劉馮瑜與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先取得聯系,于2004年冬天在范先生北京寓所取得的。那天,一偉老校長偕劉副部長如約來到沙河碧水莊園,范先生在寓所接待了他們,并當即揮筆寫了“中國石油大學”以贈。
2005年1月10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批準石油大學冠名“中國”,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這是我們兩校區的師生員工自1988年以來所一直爭取的,當即引起一片歡騰。1月25日,北京校區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典禮;8月22日,華東校區也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典禮。教育部長周濟、石油工業部老部長王濤、山東省副省長王軍民以及北京市、山東省、各大石油企業的負責人參加了北京或華東校區的儀式。由范曾先生前后兩地、兩次書寫的“中國石油大學”校牌,分別在古長城腳下和黃河母親河入海口亮相。
兩校用一名,一名兩地書,這也可謂石油大學校史上一樁奇事。其實,奇事是由“奇史”造成的。如果我們石大學子們全面了解了母校的歷史,那就不會只為母校歷史上的受挫而感嘆,更會為母校的發展傳奇而自豪。一個只有數千人的北京石油學院,如今發展成為有數萬人的兩個石油大學,這是多么令人歡欣的傳奇故事啊!
僅就校名而言,也大可不必迷惑。諸君細看,除了在“中國石油大學”校名之后的括號中有“北京”、“華東”之分外,范曾先生的手書也有不同。華東校名中的“國”與“學”字用的是繁體,而北京校名中此二字是簡體;華東校名寫得較為嚴謹、整齊,北京校名則寫得較為流暢、隨和,各有千秋。這位與石油大學校名校牌結緣三十年的書法家,似乎也諳熟我們的校史和現狀,在他幾個月內兩次題寫同一校名時,好像故意在選字和風韻上作了些區分。正是這些不同,為后人的考究提供了依據,其可謂妙哉!
在當今社會,校名、校徽、校標〔包括上面的書法字體〕等學校的標志物,都是學校的無形資產,北大、清華、地大等校都為之注冊了商標,并設立了“標志管理辦公室”進行管理和保護。“中國石油大學”這塊金子招牌來之不易,我們每個石大學子都要愛護它、尊重它,更要為它爭氣要強,都要記住“今日我以石大為榮,明日石大以我為榮”的口號。
2009年9月3日 寫于北京亞運村七石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