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然氣管道行業取得了快速發展,截至2013年,總長度已達6萬公里,形成了以西氣東輸系統、陜京線系統、川氣東送為骨干,以冀寧線、蘭銀線、淮武線為聯絡的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聯通海外的全國性天然氣管網。同時,川渝、華北、長江三角洲、東北等地區已經形成相對完善的區域天然氣管網,構筑了中亞天然氣管道、中緬天然氣管道、海上進口LNG以及即將建設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組成的四大天然氣進口通道,使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大大增強。本文選擇部分典型天然氣管道予以介紹,以期加深讀者對我國天然氣管道行業的了解。 建成最早的天然氣管道 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我國西南地區工業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建設了國內第一條專門輸送天然氣的巴渝輸氣管道。該管道起于巴縣石油溝,止于重慶化工廠,管徑為426毫米,全長54.7公里,于1963年建成投產。 貢獻最大的天然氣管道 我國貢獻最大的天然氣管道是西氣東輸一線天然氣管道。該管道起于新疆塔里木油田,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上海等9個省市區,終止于上海白鶴末站,全長3864公里,管徑1016毫米,設計壓力10兆帕,設計輸量為120億方/年,于2003年建成投產。截止2013年底,西氣東輸一線累計輸量為1250億方,對改善沿線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管徑最粗、壓力最高、輸量最大的天然氣管道 西氣東輸二線是目前已建成管徑最大、壓力最高、輸氣能力最大的天然氣管道,也是我國第一條輸送陸路進口天然氣的管道。該管道包括1條干線、8條支干線,線路總長度8738公里,管道干線起于新疆霍爾果斯首站,止于廣州末站,全長4978公里,設計輸氣能力300億方/年,設計壓力12/10兆帕,管徑1219毫米,西段管道已于2009年建成投產,東段管道已于2011年建成投產。截止2014年5月21日,西氣東輸二線累計輸送天然氣800億方。 干線最長的天然氣管道 在建的西氣東輸三線是國內干線最長的天然氣管道。該管道包括1條干線、5條支干線、3座儲氣庫和1座LNG接收站,其中干線起自新疆霍爾果斯,止于福州末站,干線總長約5200公里,管徑1219毫米/1016毫米,設計壓力12/10兆帕,輸氣能力為300億立方米/年;西段管道已于2012年10月開工建設,計劃于2014年底建成投產,管道全線計劃于“十三五”期間建成投產。該管道除中石油直接投資外,還首次引入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開創了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與國家重要油氣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模式。 地形最復雜的管道 我國地形最復雜的天然氣管道為中緬天然氣管道(境內段)。該管道包括1條干線和8支線,其中干線管道起自云南省瑞麗市58號界碑,經云南、貴州、廣西三省,終止于廣西境內的貴港末站,全長1726.8公里,管徑1016毫米,設計壓力10兆帕,設計輸量100億方/年,于2013年10月建成投產。管道所經過的地區類型復雜多樣,多為云貴高原山區和喀斯特地貌區,施工非常困難。管道沿線共跨越大中型河流70余處,總長達20公里,穿越山嶺隧道64處,長約72公里。截止2014年5月底,中緬天然氣管道累計向國內輸送天然氣約14億方。 第一條聯絡天然氣管道 聯絡天然氣管道是天然氣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將聯絡不同干線管道,實現相互調氣功能,目前我國已經建成西氣東輸與陜京二線之間的冀寧聯絡管道、西氣東輸與澀寧蘭管道之間的蘭銀聯絡管道、西氣東輸與忠武線相連的淮武聯絡管道以及西氣東輸二線與中緬天然氣相連的中貴聯絡管道等。其中,建成最早的是冀寧聯絡管道。該管道北接陜京二線河北安平分輸站、南連西氣東輸管道江蘇青山分輸站,主干管道長890公里,管徑1016毫米,設計壓力10兆帕,輸氣能力為90億方/年,于2006年1月建成投產。該管道被稱為中國第一條數字化運輸管道,是我國油氣管道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和運營管理上的一次革命。 第一條進口天然氣管道 中亞天然氣管道是我國修建的第一條進口天然氣管道,起自土烏邊境的格達伊姆,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進入中國境內霍爾果斯,線路總長1833公里,管徑1067毫米,設計壓力10兆帕,設計輸量300億方/年。該管道采用雙管敷設,A線、B線于2008年7月同時開工建設,A線于2009年12月建成投產,B線于2010年10月建成投產。目前,中亞C線正在建設,計劃與國內西氣東輸三線同期建成;中亞D線處于前期研究過程中,計劃與國內西氣東輸五線同期建成。待中亞A線、B線、C線、D線四條管道建成之后,總輸送能力將達850億方/年。 第一條煤層氣外輸管道 山西沁水煤層氣外輸管道是我國第一條煤層氣外輸管道。該管道始于端氏首站,終點為沁水末站,線路全長35公里,管徑610毫米,設計壓力6.3兆帕,設計輸量為30億方/年,于2009年7月20日建成投產。該管道可將山西沁水盆地煤層氣集中起來,通過西氣東輸干線管道輸往華東、長三角等天然氣高端市場,疏通了該區塊煤層氣的銷路,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層氣開發和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東部地區天然氣供應緊張的矛盾。 第一條煤制氣管道 我國第一條煤制天然氣管道是伊寧-霍爾果斯煤制天然氣管道。該管道長約70公里,管徑1219毫米,設計壓力12兆帕,設計輸量300億方/年。2013年8月20日全國第一方煤制天然氣通過該管道進入西氣東輸二線,輸送我國華東地區。此后,阜新煤制天然氣外輸管道和大唐克什克騰旗煤制天然氣外輸管道分別于2013年10月和2013年12月建成投產。 最受關注的天然氣管道 目前最受關注的天然氣管道是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早在1994年,為實現油氣資源多元化戰略,中國與俄羅斯就開展了油氣資源合作談判,經過20年的努力,2014年5月2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見證下,中國石油與俄氣公司簽署了為期30年的《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總金額約4000億美元。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氣源來自俄羅斯境內的恰揚金氣田和科維克金氣田,從黑龍江省黑河市入境,經過長約3000公里的管道,將進口天然氣輸往環境治理迫切的京津冀、市場承受能力較高的長三角和管道沿線東北地區。 該管道計劃于“十三五”末投入商業運行,投產后前5年為漸增期,氣量為每年50億方至300億方,第6年起輸量達380億方。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是中俄兩國全面實施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筑我國東北油氣戰略通道的重要工程,有利于促進我國天然氣進口氣源多元化,保障我國天然氣供應安全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4 11:38 , Processed in 0.02335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