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愛吃火鍋的熊貓 于 2025-7-23 12:50 編輯
. 研究背景與意義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和環保要求的提高,煤層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其高效開發與集輸技術備受關注。某氣田M區塊煤層氣資源豐富,但開發過程中面臨低壓、高含CO₂、產量遞減快等技術難題。本研究基于第十屆全國油氣儲運工程設計大賽任務書,結合國家及行業標準,提出了一套技術經濟合理的地面集輸工程設計方案,旨在為類似氣田的開發提供參考。 2. 設計內容與創新點2.1 集輸工藝設計與優化管材選擇:采氣管道采用耐腐蝕的PE100 SDR11聚乙烯管,集氣管道選用L245鋼無縫鋼管,兼顧耐壓與耐溫性能。 管網布局:基于K-means算法、最小生成樹算法和遺傳算法,優化集輸管網布局,最終采用“串聯+放射狀”組合工藝,顯著降低管網投資成本。 增壓方案:設計“兩次兩地”增壓工藝,確保穩產期和遞減期的輸送需求,提升系統適應性。
2.2 流動安全保障腐蝕防護:針對CO₂腐蝕問題,采用3PE防腐層和犧牲陽極保護技術,預測腐蝕速率并優化防護措施。 水合物防治:通過PVTSIM模擬水合物生成條件,結合保溫層設計(硬質聚氨酯泡沫塑料,厚度30mm),有效防止管道堵塞。 泄漏管理:建立管道泄漏模型,設計清管工藝,配備智能監測系統,提升應急響應能力。
2.3 智能氣田建設 3. 技術路線與方法 4. 設計亮點節能環保:采用密閉工藝流程和污水處理回注技術,減少環境污染。 模塊化與撬裝化:井場和集氣站設計標準化,降低施工和維護成本。 抗震設計:針對6度抗震設防烈度,優化管道和站場結構,確保安全性。
5. 結論與展望本設計方案通過多算法優化、流動安全保障和智能化技術應用,實現了M區塊煤層氣的高效集輸,具有顯著的技術經濟優勢。未來可進一步探索低碳減排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在氣田中的應用,推動綠色氣田建設。 關鍵詞:煤層氣;地面集輸;管網優化;流動保障;智能氣田 參考文獻:
[1] GB 50349-2015, 氣田集輸設計規范[S].
[2] 張XX, 李XX. 煤層氣集輸技術研究進展[J]. 油氣儲運, 2024, 43(2): 1-10.
[3] PIPESIM用戶手冊, Schlumberger, 2023. 本作品已申請版權,轉用或修改用于其它用途請聯系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