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貼已經同步到 helloshigy的微博作者: helloshigy 時間: 2014-4-9 13:18
鋼 中 各 元 素 作 用
Al
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為36%和0.6%,不形成碳化物,但與氮及氧親和力極強。
主要用來脫氧和細化晶粒,在滲氮鋼中促使形成堅硬耐腐蝕的滲層。含量高時,賦予鋼高溫抗氧化性及耐氧化性介質,硫化氫氣體的腐蝕。固溶強化作用大,在耐熱合金中,與鎳形成鎳三鋁從而提高熱強性,有促使石墨話傾向,對淬透性影響不顯著。
As
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作用與磷相似,在鋼中偏析嚴重。含量不超過0.25時,對鋼的一般力學性能影響不大,但增加回火脆性敏感性。
B
縮小γ相區,但形成鐵2硼,不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為不大于0.008%和0.02%。
微量硼在晶界上阻抑鐵素體晶核的形成,從而延長奧氏體的孕育期,提高鋼的淬透性。但隨鋼中碳含量的增加,此種作用逐漸減弱以至完全消失。
C
擴大以γ相區,但因滲碳體的形成,不能無限互溶。在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為0.02%和2.11%。
隨含量的增加,提高鋼的硬度和強度,但降低塑性和韌性。
Co
無限互溶于γ鐵,在α鐵中溶解度為76%,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有固溶強化作用,賦予鋼紅硬性,改善鋼的高溫性能和抗氧化以及耐腐蝕性能,為超硬高速鋼及高溫合金的重要合金元素,提高鋼的Ms點,降低鋼的淬透性。
Cr
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在α鐵中無限互溶,在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為12.5%,中等碳化物形成元素,隨著Cr含量的增加,可行成(Fe、Cr)3C,和7-3型23-6型。
增加鋼的淬透性并有二次硬化作用,提高碳鋼耐磨性,含量超過12%時,使鋼有良好的高溫抗氧化性能 和耐氧化性介質腐蝕的作用,并增加鋼的熱強性。為不銹耐酸鋼及耐熱鋼的主要合金化元素,含量高時,易發生δ相和475度脆性。
Cu
擴大γ相區但不能無限互溶,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2%和8.5%,在724度以及700度時。在α鐵中的溶解度巨降至0.68%和0.52%。
當含量超過0.75%時,經固溶強化和時效后可產生時效強化作用,含量低時,其作用與鎳相似。但較弱。含量高時,對熱變形加工不利,如果超過0.35%時,在氧化氣氛中加熱,由于選擇氧化作用,在表面會形成富銅相,在高溫熔化并侵蝕鋼表面的晶粒邊界,在熱變形加工時導致高溫銅脆現象。如鋼中同時含有含量1/3的鎳,則可避免此種銅脆現象的發生,如用于鑄鋼件則無上述弊病。在低碳低合金鋼中,特別是與磷同存在時,可提高鋼的耐大氣腐蝕性能。Cu2%-3%在A不銹鋼中可提高其對硫酸、磷酸、鹽酸等的抗腐蝕性及對應力腐蝕的穩定性。
H
擴大γ相區,在A中的溶解度遠大于在鐵素體中的溶解度,而在鐵素體中的溶解度也隨著溫度的下降而巨減。
H使鋼易產生白點等不允許有的缺陷,也是導致焊縫熱影響區中發生冷裂的重要因素。因此,應采用一切可能的措施降低鋼中的H含量。
Mn
擴大γ相區,形成無限固溶體,對鐵素體及A均有較強的固溶強化作用,為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進入滲碳體代替部分鐵原子,形成合金滲碳體。
與硫形成熔點較高的硫化錳,可防止因硫化亞鐵而導致的熱脆現象。降低鋼的下臨界點,增加A冷卻時的過冷度,細化珠光體組織以改善其機械性能,為低合金鋼的重要合金化元素之一,并為無鎳及少鎳A鋼的主要A化元素。提高鋼的淬透性的作用強,但有增加晶粒粗化和回火脆性的不利傾向。
Mo
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4%和37.5%,強碳化物形成元素。
阻抑A到珠光體轉變的能力最強,從而提高鋼的淬透性,并為貝氏體高強度鋼的重要合金化元素之一。含量約0.5%時,能降低或者抑制其他合金元素導致的回火脆性。在較高的回火溫度下,形成彌散分布的特殊碳化物,在二次硬化作用。提高鋼的熱強性和蠕變強度,含Mo2%-3%能增加耐腐蝕鋼抗有機酸及還原介質腐蝕的能力。
N
擴大γ相區,但由于形成氮化鐵而不能無限互溶,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0.1%和2.8%,不形成碳化物,但與鋼中其他合金元素形成能形成氮化物如TiN,VN,AlN等。
有固溶強化和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但均不太顯著。由于氮化物在晶界上析出,提高晶界高溫強度,從而增加了鋼的蠕變強度,在A中可以取代一部分鎳與鋼中其他元素化合,有沉淀強化的作用;對鋼抗腐蝕性能的影響不顯著,但鋼表面滲氮后,不僅增加其硬度和耐磨性,也顯著改善了其抗腐蝕性,在低碳鋼里,殘余氮會導致時效脆性。
Nb
縮小γ相區,但由于拉氏相NbFe2的形成而不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1.8%和2.0%,強碳化物及氮化物形成元素。
部分元素進入固溶體,固溶體強化作用很強,固溶于A中,顯著提高鋼的淬透性,但以碳化物和氧化物細微顆粒形態存在時,卻細化晶粒并降低鋼的淬透性。增加鋼的回火穩定性,有二次硬化作用。微量鈮可在不影響鋼的塑性或韌性的情況下,提高鋼的強度。由于細化晶粒的作用,提高鋼的沖擊韌性并降低其脆性轉折溫度。當含量大于碳含量8倍時,幾乎可以固定所有的碳,使鋼具有很好的抗氫性能,在A中,可以防止氧化介質對鋼的晶間腐蝕。由于固定鋼中的碳和沉淀硬化作用,可以提高熱強鋼的高溫性能,如蠕變強度等。
Ni
擴大γ相區,形成無限固溶體,在α鐵的最大溶解度為10%左右,不形成碳化物。
固溶強化及提高淬透性的作用中等。細化鐵素體晶粒,在強度相同的條件下,提高鋼的塑性和韌性,特別是低溫韌性。為主要A形成元素并改善鋼的耐腐蝕性能,為熱強鋼及A不銹耐酸鋼的主要合金元素。
P
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2.8%和0.25%。不形成碳化物但含量高時會形成鐵3p。
固溶強化以及冷做硬化作用極強,與銅聯合使用,提高低合金高強度鋼的耐大氣腐蝕性,但降低其冷沖壓性能,與硫錳聯合使用,增加鋼的被切削性。在鋼中偏析嚴重,增加鋼的回火脆性以及冷脆性敏感性。
RE
包括元素周期表3B中鑭系元素以及釔和鈧,共17個元素。他們都縮小γ相區除鑭外,都由于中間化合物的形成而不形成γ相圈,它們在鐵中的溶解度都很低,如鈰和銣的溶解度都不大于0.5%。他們在鋼中,半數以上進入碳化物中,小部分進入夾雜物中,其余部分存在于固溶體中,它們和氧硫磷氮氫的親合力很強,和砷和銻鉛鉍錫等也都能形成熔點較高的化合物。
有脫氣、脫硫、和消除其他有害雜質的作用,還改善夾雜物的形態和分布,改善鋼的鑄態組織,從而提高鋼的質量。0.2%的稀土加入量可以提高鋼的抗氧化性,高溫強度以及蠕變強度,也可以較大幅度提高不銹耐酸鋼的耐腐蝕性。
S
縮小γ相區,因有FeS的形成,未能形成γ相圈,在鐵中溶解度很小,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
提高硫和錳的含量,可以改善鋼的被切削性,在鋼中偏析嚴重,惡化鋼的質量。如以熔點較低FeS形式存在,將導致鋼的熱脆現象。為了防止因硫導致的熱脆應有足夠的錳,使形成熔點較高的MnS。硫含量偏高,焊接時由于氧化硫的產生,將在焊縫金屬內形成氣孔和疏松。
Si
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18.5%和2.15%,不形成碳化物。
為常用脫氧劑,對鐵素體的固溶強化作用僅次于磷,提高鋼的電阻率,降低磁滯損耗,對磁導率也有所改善,為硅鋼片的主要合金化元素。提高鋼的淬透性和抗回火性,對鋼的綜合力學性能,特別是彈性極限有利。還可以增強鋼在自然條件下的耐腐蝕性。為彈簧鋼和低合金高強度鋼中常用的合金元素,含量較高時,對鋼的焊接性不利,因焊接時飛濺嚴重,有損焊縫質量,并易導致冷脆,對中高碳鋼回火時易產生石墨化。
Ti
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7%和0.75%,是最強的碳化物形成元素,與氮的親和力也很強。
固溶狀態下,固溶強化作用極強,但同時降低固溶體的韌性。固溶于A中提高鋼淬透性的作用很強,但化合鈦,由于其細微顆粒形成新相的晶核從而促進A分解,降低鋼的淬透性。提高鋼的回火穩定性,并有二次硬化作用。含量高時析出彌散分布的拉氏相TiFe2而產生時效強化作用。提高耐熱鋼的抗氧化性和熱強性,如蠕變和持久強度。在高鎳含鋁合金中形成γ撇相,彌散析出,提高合金的熱強性,有防止和減輕不銹耐酸鋼晶間和應力腐蝕作用。由于細化晶粒和固定碳,對焊接有利。
V
縮小γ相區和形成γ相圈,在α鐵中無限固溶,在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為1.35%,強碳化物及氮化物形成元素。
固溶于A 中可以提高鋼的淬透性,但以化合物狀態存在的釩,由于這類化合物的細小顆粒形成的新相的晶核,將降低鋼的淬透性。增加鋼的回火穩定性并有強烈的二次硬化作用。固溶于鐵素體中有極強的固溶固溶強化作用。有細化晶粒作用,所以對低溫沖擊韌性有利,碳化釩是金屬碳化物中最硬最耐磨的,可以提高工具鋼的使用壽命。釩通過細小碳化物顆粒的彌散分布可以提高鋼的蠕變和持久強度。釩、碳含量比大于5.7時可以防止或減輕介質對不銹耐酸鋼的晶間腐蝕,并大大提高鋼抗高溫高壓氫腐蝕的能力,但對鋼高溫抗氧化性不利。
W
縮小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33%和3.2%強碳化物形成元素,碳化鎢硬而耐磨。
含鎢高有二次硬化作用,以及增加耐磨性。對鋼的淬透性、回火穩定性、力學性能以及熱強性的影響均與鉬相似,但按重量的百分比數計算,其作用較鉬為弱,對鋼抗氧化性不利。
Zr
縮小縮小γ相區,形成γ相圈,在α鐵以及γ鐵中的最大溶解度分別為0.3%和0.7%強碳化物以及氮化物形成元素,其作用僅次于鈦。 作者: helloshigy 時間: 2014-4-9 13:19
碳是鋼鐵中的重要元素,它是區分鋼鐵的主要標志之一。在決定鋼號時,往往注意到碳的含量,碳對鋼鐵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由于碳的存在,才能將鋼進行熱處理,才能調節和改變其機械性能。當碳含量在一定范圍內時,隨著碳含量的增加,鋼的硬度和強度得到提高,其塑性韌性下降;反之,則硬度和強度下降,而塑性和韌性提高。
碳在鋼鐵中的存在形式可分為下列兩種:
1、化合碳:即碳以化合形態存在。在鋼中主要以鐵的碳化物(如Fe3C)和合金元素的碳化物形態存在。在合金鋼中常見的碳化物,如:Mn3C、Cr3C2、WC、W2C、VC、MoC、TiC等,統稱為化合碳。
2、游離碳:鐵碳固溶體中的碳、無定形碳、石墨碳、退火碳等統稱為游離碳。高碳鋼經退火處理時也會有部分游離碳析出。在鑄鐵中的碳,除了極少量固溶于鐵素體外,常常以游離形態或化合形態,或二者并存的形態存在。化合碳與游離碳總和稱為總碳量。在分析游離碳較多的鑄鐵等試樣時,應特別注意樣品的代表性和均勻性。
游離碳一般不和酸起作用,而化合碳能溶于酸中,借此性質可分離游離碳。碳化鐵容易溶解在各種酸中,并容易被空氣所氧化,但是碳化鐵不溶于冷的和稀的非氧化性酸(硫酸、鹽酸)內,大部分碳化物以黑色或深褐色的沉淀而沉降下來,但是,這種沉淀在氧化劑甚至于在空氣中的氧參與下都很易溶解,受到濃硫酸、濃硝酸作用時,碳化鐵即被分解而析出不同組分的揮發性碳。
大多數合金元素的碳化物難溶于酸內,為使其完全分解,需采取適當的措施,例如:
1、在加熱的情況下,將鋼樣用鹽酸或硫酸處理,直至金屬部分完全溶解,然后小心加入硝酸使碳化物破壞。
2、鋼樣內如含有穩定的碳化物時,在用硝酸氧化以前,先行蒸發至開始冒硫酸煙(或蒸發硫磷酸至冒硫酸白煙),然后再仔細地滴加濃硝酸。
3、在鋼樣中含有極穩定的碳化物,用上述方法不能溶解時,可將鋼樣用熱鹽酸、硝酸或鹽—硝混合酸處理后,再用高氯酸處理。在高氯酸蒸發的溫度(約200℃)下加熱,這時全部碳化物即會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