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國外經常用的容量單位有桶、加侖,石油計量常用這些單位表示,但是大家知道為什么常用這些單位嗎?還有長度單位英寸,重量單位噸,溫度單位攝氏度和華氏度是怎么來的?本文就詳細介紹他們的由來,給大家一個徹頭徹尾的介紹。 桶【bbl(美)】 國際原油交易以桶作單位,而消費者習慣的成品油計量又是以升為單位。“美制桶”是容積單位,與公制的升、立方米格格不入,與公噸等重量單位更是風馬牛不相及。偏偏石油業界如此食古不化,就連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習慣采用公噸計量原油的國家,參與國際交易也不得不屈從“美制桶”的強大傳統。人們自然好奇:這“桶”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來歷? 說起桶的來歷,可謂充滿傳奇。最初的桶是用于裝載威士忌酒的,近代石油發現者埃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1859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油溪發現了第一口油井,將其命名為德雷克井。德雷克井的發現開創了用酒桶做容器裝石油的先例。 在英語中,大大小小的木桶都稱為“Barrel”。原油計量所用的桶一般是指美桶,簡稱“bbl”。大家的交易又是以桶為準,初期沒有統一的標準規格,的確給買賣雙方都造成困擾。關于一桶等于42加侖的說法有好幾種。 說法一:14世紀晚期,英國歷史上正處于金雀花王朝。國君查理二世為密封木桶這項高端大氣的制造技術頒布了欽定標準,包括42加侖的中號以及84加侖的大號。 說法二:42加侖制式的油桶可能脫胎于19世紀使用過的40加侖威士忌桶——當時最常用的液體容器。最初幾年儲運和計量的混亂狀況嚴重損害石油生產商的整體信譽。1866年一些較大的生產商集會作出決議,以當時最常用的40加侖為基礎改進成為42加侖的新制式,每桶容積增加5%,但銷售價格保持不變,以此換取用戶對交割貨量的信賴。1664年英國以約克公爵的名義擊敗荷蘭人,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之地的賓夕法尼亞州自此成為英王屬地,一切庶務皆從宗主國慣例。到1700年前后,賓夕法尼亞人就普遍以42加侖規格的中桶來裝運液態或者含水的物資,從糖漿、肥皂、黃油、葡萄酒到鯨油等均無例外。1859年,德雷克們用機井打出的石油洶涌而來,倉促間人們不得不用上各式容器。經歷早期工業化的美式工坊很快對爆炸性的木桶需求作出反應,傳統的42加侖規格迅速穩住陣腳,短短數年間便確立了市場地位。 說法三:盛裝石油的木桶大的有50加侖,小的只有30加侖,以40加侖及42加侖為多,但以40加侖最為通用,大家也逐漸朝這規格靠攏。使用木桶裝原油有一個缺點,就是熱脹冷縮的物理現象經常使木桶破裂,所以裝油時會故意裝少些。1870年,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成立標準石油公司時,大量使用家族自產的木桶,自立交貨規格1桶為42加侖,而且把木桶噴成藍色以表示與其他廠家的區別。 歷史不一定非黑即白,上述說法各有依據和道理。無論如何,當時的行業公會——美國石油生產商協會(Petroleum Producers Association)在1872年確認42美加侖容積的木質桶作為今后計量和交易的統一標準單位。又過10年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礦產署(Bureau of
Mines)代表聯邦政府正式承認這一標準的法定地位。 加侖【gal(美)】 與桶的“傳奇”相比,加侖這個單位就十分接地氣了。他曾經和“瓩”(千瓦)類似地被寫作“嗧”,1977年我國淘汰使用該字,港臺地區仍沿用,國際通用符號是gal(美)。加侖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每天飲用的純凈水桶就是5加侖裝的,由此可算出,1桶原油等于8.4個純凈水桶。既然桶來自于酒桶,那么加侖也與釀酒有關。 據國際標準ISO 31-1:1992《量和單位 第一部分空間和時間》(我國將其等效采用為GB 3101.1-1993)中的敘述:1gal(美)3。1美國加侖定義為一個圓柱體的體積,直徑7英寸(這個和圓周率π≈22/7有關),高6英寸。估計當時這個圓筒和現在的集裝箱一樣,是個公認的標準體積。那么1加侖的容積就是22/7×(7/2)2×3。想不到美國加侖的定義竟然用22/7這個近似結果代替圓周率,要知道22/7可是南北朝時祖沖之首先提出圓周率的疏率(或作約率)為22/7,密率為355/113。 英寸【in(英)】 英寸(inch,縮寫為in)也寫作“吋”,1977年我國淘汰使用該字,港臺地區仍沿用。inch在荷蘭語中的本意是大拇指,1英寸就是一節大拇指的長度。當然人的大拇指的長度也是長短不一的。14世紀時,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了“標準合法英寸”。其規定為:從大麥穗中間選擇三粒最大的麥粒并依次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1英寸。這種定義也夠奇葩了,這麥穗也大小不一啊!所以要想搞明白英寸還得清楚英尺才行。正如同英尺的英文單詞意義一樣,foot簡稱ft,古英國時期因為沒有國際公認的度量單位,所以人們往往使用自己的腳來測量實地的面積,久而久之,一種基于成年男子單腳的長度就被公認為英國等國家認可的標準度量衡。德國人出了一招,讓最早從教堂出來的16個男子量出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商就是1英尺。十三世紀初期,英國尺度紊亂,全國沒有統一的標準,為全國貿易往來帶來了很多麻煩。僅尺度上帶來的民事糾紛就使英國皇室大為苦惱,他們先后召開了10余次大臣會議商討此事,商量來討論去始終確定不下來一個統一的標準,曾在大憲章上簽字的約翰王便憤怒地在地上踩了一腳,然后指著凹陷下去的腳印對大臣們莊嚴宣布:“There is a
foot, let
it be the
measure from this
day forward.(這個腳印讓它永遠作為丈量的標準吧!)”現在的大英博物館中還珍藏著用膨脹系數很小的合金制成的長方形框子、空心部分即為英王御足(The ImperialFoot)的標準長度。因為英王穿著鞋,所以,一英尺大約是30厘米,美國在1959年將1英尺定為30.48厘米。由此/.48cm/.54cm。 英寸在生活中最普遍的應用就是在照片、手機屏幕和液晶顯示器中了,通常以對角線的長度來衡量其尺寸。 攝氏度與華氏度 桶在我國屬于非國家法定計量單位,計量法中規定應當廢除。但其在經濟領域無法撼動的地位使其有了頑強的生命力。通過對以上幾位大咖的介紹,我們知道桶是容積單位,而噸是質量(重量)單位,在二者之間無法劃上等號。那么如何解釋一噸等于7.33桶呢這個命題呢?不要緊,我們先把問題簡化一下,改為:1立方米原油等于多少桶?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請大咖了!為嘛?就因為熱脹冷縮!物體的體積是隨溫度變化的啊!美桶定義是以60華氏度下的容積。這時就要請出攝氏溫標和華氏溫標這兩兄弟了! 攝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溫標——攝氏溫標的溫度計量單位,用符號“℃”表示。指在1標準大氣壓下,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水的沸點為100℃,其間平均分為100份,每一等份為1度,記作1℃。它最初是由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于1742年提出的,其后歷經改進。攝氏度現已納入國際單位制(SI)。T(K)(℃)+273.15,T為絕對溫度。 華氏度(℉)是溫度的一種度量單位,以其發明者德國人華倫海特(Gabriel D. Fahrenheit)命名的。1714年他發現液體金屬水銀比酒精更適宜制造溫度計,以水銀為測溫介質,發明了玻璃水銀溫度計,選取氯化銨和水的混合物的冰點溫度(即鹽水結冰的溫度)為溫度計的零度,人體溫度為溫度計的100度,把水銀溫度計從0度到100度按水銀的體積膨脹距離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為1華氏度,記作“1℉”。當大氣壓為1.01×105Pa(標準大氣壓)時,水的結冰點是32℉,沸點為212℉。在美國的日常生活中,多采用這種溫標,用字母“℉”表示。 攝氏度(℃)和華氏度(℉)之間的換算關系為: 華氏度=攝氏度×1.8+32 攝氏度=(華氏度-32)÷1.8 所有“大咖”都亮了相,有了他們的指導,我們終于可以把問題逐一解決了。 (60℉-32)÷1.8≈15.56℃; 1bbl(美)(美)×231in3()×231×2.54 .294928 cm3; 1m3/158987.294928×106 bbl(美)≈6.28981077bbl(美) 解答如下: 在60℉(≈15.56℃)下,1m3原油≈6.28981077bbl。 那么在原油貿易計量中噸和桶之間如何換算呢?技術人員編制了噸、桶換算系數表,密度不同則換算出的桶數不同。一般說來如果油質較輕(稀),看起來像汽油一樣的原油,則1噸約合7~8桶或更高;如果油質較重(黏),看起來像瀝青一樣的原油,則1噸約合7~6桶或更低。那問題又來了,為什么網絡上會給出1噸原油等于7.33桶的答案呢?目前,國際石油界在進行原油重量、容積折算時,一般以世界平均比重的34度沙特阿拉伯輕質原油為基準,這種原油每噸折合7.33桶。 綜上,我們終于將“1噸原油等于7.33桶”的來龍去脈理清了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1 11:56 , Processed in 0.01664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