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超過85%的原油運輸通過管道實現,其中陸上大宗原油貿易(從油田到煉油廠)基本采用管道輸送。世界各大洲之間石油出口貿易一部分通過管道輸送到港口碼頭,另一部分則直接通過跨國管道輸送,如:加拿大—美國、前蘇聯—德國、挪威經海底管道—德國等。 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原油開采和貿易將持續增長,大量的原油外輸將推動原油管道的新一輪建設。北美和亞太地區的原油供需不平衡,也直接刺激跨國原油管道的建設。 結合原油資源全球分布及消費國分布等因素,原油管道建設將保持平穩增長勢頭,以實現原油的高效、安全運輸。 近幾年,我國也逐步建立東北、西北、西南、東部沿海等國內原油管道骨干管網,逐步落實了東北通道、西北通道、西南通道等陸上原油進口通道的建設。但是,總體上我國原油管道管網建設、管理和運行與國外成熟的原油管道管網相比還存在較大優化和提高的空間,因此,針對北美和俄羅斯原油管道管網的建設、運行、監管等發展現狀進行梳理總結,提出對我國原油管道管網發展的啟示,以提高我國原油管道管網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 1、國外原油管道發展現狀 目前,全球原油管道主要分布在北美、俄羅斯和中東地區,考慮到北美地區原油管道發展成熟,而俄羅斯是整個東歐地區的能源輸出大國和跨國原油管網的起源國,本文主要對北美和俄羅斯的原油管道建設現狀做簡要介紹。 1.1美國原油管網概況 美國擁有非常龐大的原油管道輸送網絡,目前的原油干線管道里程約8.85×104km,其原油管道管網實現了自產原油、進口原油向煉油中心的輸送。 原油管道主要將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生產的原油運至墨西哥灣、庫欣和中西部市場,并將加拿大原油通過跨國管道運往美國落基山和中西部地區。 美國的原油生產和消費均列全球之首,且約50%的石油消費依靠進口。美國自己的石油產地主要集中在墨西哥灣和阿拉斯加地區,建設原油管道成為其首要任務。 1865年,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輸油管道,管道長約8km,管徑約50mm;1943年建成得克薩斯州至賓夕法尼亞州原油管道,管道長2158km,管徑為600mm,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管道;1977年建成阿拉斯加原油管道,管道長1287km,管徑1219mm,輸送能力5600×104t/a,該管道管徑大、輸量高,且處于高緯度寒冷地帶,計算機控制技術先進,當時吸引了全世界的矚目。 未來,美國的原油管道建設規劃將以提高現有管網輸送能力為主。為適應更多的加拿大來油,近期規劃中的原油管道主要有Mainline管道美國段、KeystoneXLPipeline管道南段工程、Seaway管道反輸改造及擴建項目(Seawayreversalandexpansionprojects)、墨西哥灣海岸項目(GulfCoastPipelineProject)等。 美國國內原油管道分為州內管道和州際管道,州內管道由各州管理委員會管理;州際管道由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進行經濟監管,運輸部管道安全辦公室進行安全措施監督。如果管道運營公司認為存在市場需求,則可提出管道建設申請,能源監管委員會將從管輸費、環境等方面做出審查,并規定管輸費的上限,但是,實際管輸費可由管道公司根據具體情況調節。 1.2加拿大原油管網概況 加拿大已形成貫通東、西成熟完善的原油管道管網系統,總長約2.36×104km。原油管道主要起自英屬哥倫比亞省和阿爾伯塔省,向西延伸抵達加拿大和美國西海岸的市場用戶;或從阿爾伯塔和薩斯喀徹溫省向東行進供應加拿大東部市場;或向南抵達美國,向美國出口原油。 加拿大大部分原油均由管道輸送,約2/3的原油通過管道出口至美國。密集的原油管道管網把落基山東麓的產油區與消費區連接起來,并與美國的原油管道管網相通。北美省際原油輸送管道是北美重要的原油管道,它北起加拿大的埃德蒙頓,南到美國的布法羅,貫穿了加拿大和美國,全長2856km。 Enbridge公司Lakehead干線管道系統聯接加拿大西部主要產油區和美國五大湖地區煉油廠,長度3057km,輸油能力6622×104t/a,可實現重質原油、中質原油、輕質原油和天然氣凝液共46個品種的順序輸送,是世界上唯一一條輸送多品種原油管道。 未來,為加快油砂開發和疏通市場渠道,加拿大政府擬提高向加拿大東部地區、美國中西部、墨西哥灣地區和亞洲地區的原油供應,必將帶來原油管道建設的新局面。 加拿大絕大多數大型原油管道建設與運行由加拿大國家能源局(NEB)負責審批及監管。NEB對原油管道建設、運輸價格制定與修訂、運營服務等全過程進行監管。
1.3俄羅斯原油管網概況 俄羅斯原油管道在世界油氣管道管網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俄羅斯將“能源外交”視為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外交手段。目前,俄羅斯原油管道里程超過5×104km,形成了橫貫俄羅斯大陸的原油輸送管網,連接俄羅斯產油區與本國煉油廠及出口市場的原油管道系統,除滿足本國管輸需求,還向歐洲和亞太地區出口,依托管道實現原油市場多元化。 俄羅斯原油管網系統是在前蘇聯原油管網系統基礎上建立。前蘇聯第一條原油管道于1886年建于巴庫附近,僅12km。從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原油產量的迅速增長,前蘇聯加強了原油輸送管道的建設,以每年6000~7000km的速度遞增,到80年代,全蘇聯原油輸送管網建成。 2007年初,由于俄方決定提高白俄羅斯天然氣和原油出口價格,使得俄羅斯通過白俄羅斯輸往歐盟國家的原油供應一度中斷,為了擺脫油氣管道過境他國帶來的過境費用和受制于他人的局面,俄羅斯建設了波羅的海原油管道系統,管道繞開白俄羅斯出口歐盟國家。 2010年建成了東西伯利亞—太平洋原油管道,向中國供應原油。目前,俄羅斯原油輸送管網總長超過5×104km,不僅輸送俄羅斯原油,還輸送來自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原油。 俄羅斯石油產量的89%通過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原油輸送管網運輸,剩余部分由大型垂直一體化石油公司和獨立生產商在獨立的項目范圍內通過其他干線原油輸送管道自己運輸,如里海管道財團管道(CPC管道)、薩哈林-1號項目原油輸送管道、SakhalinEnergy財團原油輸送管道等,或經鐵路運輸。 根據2020年前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戰略發展規劃,俄羅斯石油公司計劃大力發展干線原油輸送管網系統,需新建約2000km管線。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近期在建的原油輸送管道有扎波利亞里耶—普爾佩—薩莫特羅爾管道、庫尤姆巴—泰舍特管道、基霍列茨克—圖阿普謝—2管道和里海財團管道擴建項目等。 作為原油的主要運輸工具,俄羅斯干線原油管道屬于國有資產,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政府委托管道運輸公司實施對干線管道的日常管理和運營,并建立了兩種基本制度,即管道使用權分配制度和運輸價格決定制度,以實現管道利用的最優化和原油出口利益的最大化。 管道運輸公司是石油管道運輸產業的自然壟斷法人,其日常經營、管道建設等行為既受到《自然壟斷法》、《環境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的約束,又受到能源部(能源部部長為公司董事會主席)、反壟斷局、自然資源部、環境技術與原子能監督局等部門的監督。
2、對我國原油管道發展及原油儲備的啟示 2.1跨國、跨區域管道建設 跨國、跨區域管道建設是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必要手段;谌蛟凸艿拦芫W跨國的典型特征,我國原油管道管網也將順勢形成資源多元化、管道網絡化、跨區域化、用戶多樣化的格局。原油管道不只是簡單的能源輸送通道,而且有著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目前,世界上先后形成了一些國際的、全國性的和地區性的大型原油管道。如:北美地區加拿大與美國、俄羅斯與歐洲和亞太地區的跨國原油管道管網連接,為資源國和消費國的原油貿易提供了戰略基礎,即實現了原油進出口的多元化戰略布局,也穩定了原油供需平穩,促進了原油貿易的蓬勃發展。 近年來,我國原油管道管網建設成績顯著,三大陸上(東北、西北、西南)原油進口戰略通道初步構建。與美國8.9×104km原油管網長度相比,我國原油管道總長約2×104km,發展空間還很大。 我國將繼續完善跨國、跨區域管道建設,預計十三五期間建成東北原油進口通道的漠河—大慶復線工程,遠期還將考慮建設西北通道的中國—哈薩克斯坦原油管道復線、中國—巴基斯坦原油管道工程,以加強與原油資源國、過境國的戰略合作,通過原油進口的多元化,保證原油資源的穩定供應,實現中國能源戰略安全。 2.2原油戰略儲備設施建設 重視并同步發展原油戰略儲備設施建設,是適應中國原油進口規模擴大的需要。發達國家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最初目的是應付石油危機,確保石油安全,隨后用于平抑油價、增加財政收入等。石油儲備傾向于更加注重經濟效益,戰略石油儲備與商業儲備的目標和作用趨于統一,是國外戰略石油儲備重要發展趨勢。 從儲備油品品種看,煉油工業發達的國家石油儲備一般以原油為主,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全部為原油,日本的原油儲備比重超過60%,歐洲國家石油儲備原油和成品油并重,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國家成品油儲備的比重占59%。 未來中國石油供應將嚴重依賴進口,如2013年我國原油凈進口2.9×108t,對外依存度58%,未來十幾年將保持穩定增長的局面。資源獲取和運輸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石油市場競爭影響較大,F階段我國原油儲備設施薄弱,抵抗外界風險能力有限,隨著進口規模的擴大需要完善原油儲備設施布局,提高我國原油儲備能力,降低能源供應風險。 2.3管道建設發展方向 管道建設應向高水平、高鋼級、大口徑、調度靈活、數字化方向發展。世界原油資源的發展、各地區消費量的增加以及區間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促進了各國管道特別是跨國大口徑長距離原油輸送管道大規模的建設。 隨著世界管道工業的快速發展,管道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各種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不斷開發應用。大口徑、高壓力管道的設計、施工技術已十分成熟,各國管道建設均趨向大口徑、高壓力、高鋼級、自動化等高水平方向發展。高壓力和高鋼級的聯合采用是未來管道的發展趨勢,能夠實現減少投資、降低運營成本的效果。 20世紀70年代主要以X60、X65鋼級為主,近些年管材冶煉技術發展迅猛,已發展為X70、X80鋼級作為主流方案。 隨著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管道的控制和管理技術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如管道的自動化管理和監控與數據采集系統(SCADA)已成為原油管道的標配技術,歐洲和北美地區已將數字化技術延伸到管道勘查選線、建設實施和運行管理等全方位的實踐活動。 隨著未來我國原油管道輸送規模的不斷增加,管道輸送和管理變得日益復雜化、系統化。為應對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方面的高標準要求,有必要以SCADA系統為基礎,將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到管道管理中,以提高管理操作的可視性和安全性,實現管道管網系統的智能化、網絡化。 2.4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國產化 致力于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國產化,避免過多依賴引進設備面臨的政治風險。隨著我國大型管道建設的推進,關鍵技術、材料及裝備國產化已成為一個趨勢。 目前,我國主要原油長輸管道采用的輸油泵、大型閥門等管道關鍵設備多以進口為主,應加快關鍵設備的國產化建設,一方面降低管道備品備件費用,提高維修及時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國內設備制造技術的提升。同時由于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關鍵設備的國產化可以避免政治、經濟因素而致的斷貨等風險,保障國家能源供應戰略安全。 3、結語 隨著國際原油貿易的增長,全球原油管道管網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北美、俄羅斯等國的原油管道在設計、建設、管理、監管等方面已相對成熟,為我國的原油管道管網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借鑒條件。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1 11:56 , Processed in 0.01744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