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沙特憂心忡忡的不是伊朗石油出口的增加,甚至也不是非常規油氣產量的快速增長,真正威脅石油地位的是新的儲能技術。 伊朗回歸 7月14日,伊朗與六國核協議新聞發布會宣告,伊朗的核談判終于達成最終協議,成為國際上一大亮點,這也是奧巴馬政府在執政后期力促的一個成果。能夠成功實現在中東地區的核不擴散當然是件好事,同時大家的目光也紛紛被伊朗的石油所吸引。 伊朗是石油天然氣生產大國,石油儲量1578億桶,是中國的將近九倍,比俄羅斯還要多一半。伊朗石油產量高峰時曾達到437萬桶/天,僅次于沙特、俄羅斯和美國,一多半用于出口。但由于這幾年美國的制裁,其石油出口大受影響,一度跌至每天100萬桶左右,主要出口到亞洲地區的中國、印度、日本等國,其傳統的歐洲市場幾乎喪失殆盡。這也給了沙特、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攻城略地的機會。伊朗石油部長宣稱,一旦制裁結束,伊朗可以立即將出口量提高50萬桶/天,半年后可以再提高50萬桶/天。同時,其在海上浮倉內儲存的3000萬桶原油可以立即釋放出來。 這聽起來對石油出口國真是雪上加霜。國際能源署IEA預測,目前全球原油供應能力大于需求約500萬桶/天,在此基礎上,再多出每天上百萬桶的出口量,市場爭奪勢必會更加激烈。要知道世界2014年石油的總消費量也只不過是9200萬桶/天。 不過,如果說伊朗就是沙特石油王國的對手,還是有點兒太高估伊朗了。 沙特石油部長納依米上個月訪問了中國,他毫不諱言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之一,每天的消費量高達1100萬桶,而差不多六成靠進口。這位德高望重的石油元老已經執掌沙特石油部將近二十年了,作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的部長,也是歐佩克的領頭羊,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世界的關注。他看起來和藹可親,坦率回答了關于沙特為何不限產保價的提問,他說:我們當然希望油價不要降得太多太快,但時代在變化,歐佩克現在的石油出口今非昔比,只是占全球的三成左右,要說服歐佩克的成員國限產,我必須要說服非歐佩克的出口國也協調行動,否則就會意味著我們市場份額的進一步降低。我們拜訪了俄羅斯,很遺憾,他們不能和我們達成共識。降價也不全是壞事,通過降價可以讓那些高成本的石油生產逐步退出市場,淘汰“不合格”的生產商,讓市場發揮真正的作用。 “不合格”的石油供應 人們相信,“不合格”的石油供應商首當其沖的是美國的頁巖油。這些以新技術為突破的非常規石油,成本通常要高于常規石油,但對傳統石油出口國造成了更大的威脅。 借助于頁巖油氣的突破性發展,美國的石油產量從2005年的每天600多萬桶,到2014年達到了將近1200萬桶,一舉超過了沙特和俄羅斯,坐上了世界第一大產油國的交椅。這個傳統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已經開始意得志滿地討論“能源獨立”和石油出口了。 去年油價暴跌以來,石油市場密切關注的一個數據就是美國的石油產量和鉆機數目,鉆機的減少意味著投資下降。數據顯示,去年以來美國工作鉆機數量一路下降,減少了幾乎一半,但石油產量并沒有降低,甚至還略有增長。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有了一波溫和的回升,但到7月初,當布倫特油價回到60美元/桶的水平時,著名的石油工程服務商貝克休斯發布了一組數據:美國的工作鉆機數量開始連續兩周增加,增加數量是12臺。這一數據讓業內大跌眼鏡,難道這一油價水平就意味著頁巖油氣的觸底成本?隨之國際油價又開始了下行之旅,到伊朗核談判結束,這對眼巴巴等著油價上漲依賴石油美元的出口國來說,真可以說是屋漏偏遇連陰雨。 不過,即使把伊朗和頁巖油加起來算,對沙特這樣的石油出口國而言也不會帶來什么致命打擊,畢竟大家都靠石油吃飯,算是“人民內部矛盾”。油價有跌就會有漲,再說這也不是第一次油價暴跌了,熬一陣子就會過去。 真正的對手 但是這一次,時代變了。 首先人們發現石油沒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盡管它仍然很重要。比起以前石油暴漲暴跌以及對供應中斷的擔心,世界經濟對石油有了更強的韌性。在過去十多年相對高油價的時代,新能源正在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 對石油真正致命的威脅是儲能技術的發展。 如果電動汽車的電池不再是排滿了整個后備箱,而是可以輕松提走,充電時間也只是加油一樣的短,續航可以達到500公里以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車價格也和普通車一樣,甚至更低,你會買一輛這樣的車嗎? 不過,目前電動汽車要成為真正的平民化產品,電池需要克服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電池成本高三座大山,而技術進步將會是克服這些問題的關鍵。 伴隨新能源的發展,電池以及儲能技術的需求前所未有的高,因為風電、太陽能等的不穩定性,如果新能源要大行其道,儲能技術是必須要邁過去的一道坎,既然是必須,那就會成為投資者的寵兒。 最近,美鋁加拿大公司和以色列公司Phinergy展示了100公斤重的鋁空氣電池,可儲存行駛3000公里的電量。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S的電池超過500公斤,而行駛里程不到500公里。盡管新技術還不成熟,聯想一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五年前人們能夠想象智能手機可以達到今天如此商業化的程度嗎?技術的突破一旦達到了一個階段,他的發展速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此外,石墨烯電池、鋰硫電池等都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投資。就連傳統的制造業博世公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看好新能源電池,研發目標是要找到新一代的材料,實現能量密度幾何增長,這樣就有希望走到前面。 華麗轉身 石油供應商如果不希望像柯達膠卷或者諾基亞一樣,被措不及防地拋入博物館,就必須未雨綢繆。 石油企業即使明白要早作準備,也未必那么容易,難道要投入新能源和電池行業來加速顛覆自己的傳統產業?想一想就會覺得像是悖論,更不要說去說服董事會和投資者。不過,石油企業也有非常現成的轉型之道:天然氣。 與石油不同,天然氣更加清潔,燃燒后只是水和二氧化碳,減排效果十分顯著。更重要的是,天然氣發電啟停快捷方便,可以作為新能源理想的伙伴和助推劑,無論是作為調峰電站,還是作為分布式能源,天然氣的作用還遠遠沒有被發揮出來。可以說,像是新的儲能電池一樣,只要政策得當,天然氣完全可以幫助新能源更大規模的發展。同時,天然氣壓縮天然氣CNG和液化天然氣LNG汽車這些年來迅猛發展,在中國作為重卡和船舶燃料的前景十分廣闊。在重型運輸工具的領域,天然氣的優勢甚至超過了電,用天然氣去替代石油,相對電而言要容易實現得多。美國頁巖氣的巨大成功無疑也給天然氣發展打了強心針,世界天然氣供大于求的形勢可能會一直延伸到2020年或者更遠,這在資源保證上讓大家沒有后顧之憂。 2012年,時任殼牌首席執行官傅賽在吉隆坡舉辦的世界天然氣大會上,以天然氣的黃金時代做了主題演講,他說:“天然氣從未像現在這樣在全球能源格局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天然氣革命’是數十年來最重要的能源發展趨勢”。作為注解,當年殼牌公司的天然氣產量歷史性的首次超過石油。今年,殼牌更是一舉購入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氣LNG生產商之一BG公司,成為當仁不讓的世界最大天然氣生產企業。 絕地反擊 能夠像殼牌這樣既有遠見卓識,又勇于革命的石油企業畢竟不多。大部分石油企業和石油出口國基業深厚,堅信歷史可以創造。 低油價與其說是對石油公司不利,換個角度看,毋寧說是石油生產國的利器。盡管石油收入受損,但是比起對潛在替代能源的打擊,這樣的損失就算是皮外傷。如果說低油價有什么幕后的陰謀論,那倒是石油公司和出口國聯手利用低油價搞死替代能源更可能些。 油價的暴跌已經更加顯現了石油的吸引力,普氏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美國汽油的消費比去年同期最高增加了70萬桶每天,更加便宜的汽油會讓人們更多開車,也會更加依賴石油。在中國,一直高歌猛進的天然氣汽車也突然急剎車,有報道說今年天然氣重卡的銷售比去年同比下降了4成以上。 低油價對直接消費的影響只是表面的,對潛在投資和研發活動的影響,可能是真正的致命一擊。眾所周知,大部分儲能技術的公司,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特斯拉汽車都很難實現盈利,他們在當前階段主要靠大量的投資才能持續發展,直到技術突破,才會帶來高回報。如果資本市場因為低油價而對新能源預期降低,那么大部分的投資就會減少甚至中斷,這些公司資金鏈一旦斷裂,也許就會功虧一簣,數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很難恢復元氣,新能源的大好形勢就會逆轉。那樣,石油產業就還能迎來最后的輝煌。 如果這樣看,那么沙特一定會為伊朗的回歸感到高興,這樣油價就可以進一步低下去,不僅可以讓替代能源更快出場,而且讓北美的非常規石油和俄羅斯的能源國家主義也死的更難看些。 石油大佬不僅有石油美元,也有哲人般的高瞻遠矚。沙特阿拉伯前石油部長、歐佩克的締造者之一謝赫·亞馬尼曾說過這樣的名言:“石器時代的結束并不是因為缺少石頭,石油時代的結束也不會是因為缺少石油”。這樣就更容易明白,限產就會是早日找死,而我們在焦慮地研究石油峰值的時候,如果想一下這句話,就會多少有些釋然。 人類大規模抽取地球的血液——石油,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既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也帶來了巨大的問題。石油時代的博弈,似乎也不僅在這些大佬們的手里,你我的選擇,也許正在塑造著歷史。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4 13:46 , Processed in 0.01716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