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儲氣庫是將天然氣重新注入地下可以保存氣體的空間而形成的一種人工氣藏。其主要作用體現在應急供應、調峰供氣、維護氣田生產、戰略儲備和價格套利。 將氣體儲存在地下洞穴或地層(如枯竭油氣層)中,這些洞穴可以是天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工構筑的,用來大量儲存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和人工燃氣。地下儲氣庫儲氣量大,安全可靠,已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利用地下儲氣庫進行調峰具有以下優點:一是儲存量大,機動性強,調峰范圍廣;二是經濟合理,雖然一次性投資大,但經久耐用,使用年限長;三是安全系數大,其安全性要遠遠高于地面設施。 天然氣的地下儲存通常有下列幾種方式:利用枯竭的油氣田儲氣;利用巖穴儲氣;利用含水多孔地儲氣;利用鹽礦層建造儲氣庫儲氣。其中利用枯竭的油氣田儲氣較為經濟,利用巖穴儲氣造價較高。 地下儲氣庫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已經成為天然氣工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全世界已建成地下儲氣庫600多座,總容量達5400億立方米。由于地下儲氣庫在調峰和保障供氣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地下儲氣庫的建設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歐美國家都在不斷加大儲氣庫的建設力度,增大儲氣量,除了常規的調峰應急外,已經開始建立天然氣的戰略儲備。 我國地下儲氣庫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在大慶油田曾經進行過利用氣藏建設儲氣庫的嘗試,而真正開始研究地下儲氣庫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華北油田天然氣進京、陜甘寧大氣田的發現和陜京天然氣輸氣管線的建設,才開始研究建設地下儲氣庫以確保北京、天津兩大城市的安全供氣。為保證北京和天津兩大城市的調峰供氣,在天津市附近的大港油田利用枯竭凝析氣藏建成了大張坨、板876和板中北等儲氣庫群。為確保京津地區的安全穩定供氣,相繼建成了華北油區的京58、京51、永22、蘇橋等儲氣群。為保證“西氣東輸”管線沿線和下游長江三角洲地區用戶的正常用氣,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建設了金壇地下儲氣庫(鹽穴型儲氣庫)和劉莊地下儲氣庫(碳酸鹽巖枯竭油氣藏型儲氣庫)。“西氣東輸”二線配套建設的地下儲氣庫正在建設中。 我國天然氣正處于大發展階段,巨大的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將大大推動天然氣管道及配套儲氣庫的發展。根據我國天然氣資源與市場的匹配及未來積極利用海外天然氣的戰略部署,將可能形成四大區域性聯網協調的儲氣庫群:東北儲氣庫群、長江中下游儲氣庫群、華北儲氣庫群、珠江三角洲LNG地下儲氣庫群。 |
|關于我們|網站地圖|油氣儲運網
( 魯ICP備11007657號-3 )
GMT+8, 2025-9-4 05:44 , Processed in 0.01464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